格立(Michael Glerup)
翻譯 : 紀榮神
對談伙伴:《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》(Ancient Christian
Commentary on Scripture)1
就西方的理解來說,恩典的神學觀念深深受到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,到一個地步,奧古斯丁後來被稱為「恩典博士」(doctor gratiae)。奧古斯丁根據特土良(Tertullian)較早期的交易語言(transactional
language,「累積功德」〔accruing merit〕和「作出補贖」〔making satisfaction〕等),加上對保羅作深入研究,建構出他對恩典的思想。奧古斯丁在與英國平信徒伯拉糾(Pelagius)的爭論中,具體表明了他那種思想。
另一方面,東方教會沒有好像伯拉糾這種極度樂觀的人物的衝擊,又沒有早期拉丁傳統的交易語言,由於未曾受到這些因素的刺激,於是他們面對恩典和自由的難題時,從沒有如西方教會來得那麼急切。2因此,東方教會以神和人合作(synergy)的角度思想恩典,並沒有產生問題。
除了這些分別,東西兩派思想到恩典時,其實都是以美善與憐憫之神的救恩計劃為基礎,祂在基督裏以主動的愛,竭力與自己任性的受造物恢復相交。
保羅與恩典
保羅書信是教父討論恩典的中心,書信的內容涉及神主權的本質(羅九16)或恩典和行為的關係(腓二13),對於早期教會構思恩典的表達,實在相當重要。保羅本人同樣很重要,他除了在自己的書信中寫到大量有關恩典的教導,本身更是一個領受了恩典的人。那麼,保羅的人生怎樣顯示出恩典和自由意志的關係?保羅蒙了恩典才可信主,但他是否配得那份恩典?保羅受洗後,勞碌作工,是否增加了他所領受的恩典?早期教會的作者探討恩典和人的責任,論到兩者的關係時,都會考究這些問題。
奧古斯丁
根據奧古斯丁自己的記述,伯拉糾所寫的《論自然》(De Natura)公開後,就斷定了奧古斯丁對他的態度。伯拉糾指出,「神將一切恩典賜給已配得恩典的人,正如神將一切恩典賜給使徒保羅一樣」。奧古斯丁反駁伯拉糾的說法,寫下《論自然和恩典》(On Nature and Grace)3,下文就節錄自書中其中一段。由於伯拉糾不是說,神將恩典賜給自己願意賜給的人,所以奧古斯丁認為他這樣說,是直接攻擊恩典。「因為倘若恩典不是由神白白賜下,卻是配得的人才可接受,那麼,恩典根本不應稱作恩典,這個字的意思也失去了」。4
奧古斯丁寫道:
讓我們向保羅說:「神聖的使徒保羅啊,修士伯拉糾聲言你配得一切作使徒職分的恩典。你怎樣說?」保羅回答說:「我不配稱為使徒。」(林前十五9)那麼,我為了尊敬保羅,可否寧願放膽相信伯拉糾的話,而不相信保羅如何論及自己?我不會這樣做,因為倘若我這樣做,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重擔,過於是尊敬保羅。我們再聽多一次,保羅解釋自己何以不配稱為使徒:他說,「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」(林前十五9)。現在,如果我們按照常理推斷,有誰不會覺得基督不應呼召保羅,反倒應當定他的罪?有誰會由於太愛後來傳道的保羅,就不憎惡他從前逼迫教會的所作所為?因而,保羅帶著最公正和誠懇的心說:「我不配稱為使徒,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。」你曾行了如此大惡,怎可能配得如此的好報?大家再聽保羅的回答:「然而,我今日成了何等人,是蒙神的恩才成的。」(林前十五10)若果恩典不是賜予不配得的人,恩典還算是甚麼?保羅再補充:「並且祂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。」(林前十五10)保羅又吩咐其他信徒,表明他們可以作出自由的選擇,宣告說:「我們與神同工的,也勸你們不可徒受祂的恩典。」不過,保羅怎樣才可令人信服,他沒有白費神賜他的恩?他唯有說:「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。」(林前十五10)因此,保羅勞碌作工,並非是為了賺取恩典,而是由於他已經得著恩典,才勞碌作工。因此,保羅縱然不配,仍白白領受了恩典,以致他能靠著所得的恩典,變得配受自己應得的賞賜。保羅亦不敢歸功於自己,說「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」後,馬上補充「這原不是我,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」。啊,保羅教導恩典,認信恩典,又傳講恩典,都作得何等出色!「我格外勞苦,這原不是我」,這句話是甚麼意思?萬一意志稍微高舉自己,敬虔的心就警醒,謙卑也顫抖,因為軟弱看得見自己。5
保羅雖是偉大的恩典教師,卻也不配領受他所得的恩典。保羅憑信心領受恩典,並繼續活在恩典中,勞碌作工,但不是為了得著恩典,郤是為了所得的恩典。
我們可以如此歸納奧古斯丁怎樣理解保羅和恩典:只有憑著信心,才可得著救恩;信心乃是恩典;恩典乃是白白而得,不計較領受的人是否配得。但是,恩典要求人合作,人的合作可幫助得著救恩,卻無法產生恩典。離了恩典,人便缺乏足夠的力量完成愛要求人做的事。6
屈梭多模
屈梭多模(John Chrysostom)講道技巧一流,故被人加上Chrysostom這名字,意思是「金口」。奧古斯丁還未寫下《論自然和恩典》反駁伯拉糾,屈梭多模已經離世。屈梭多模是安提阿的主教,早年事奉時需要負責教導準備受洗的人。準備受洗的人先要在預苦期登記,等到復活節的晚上才領洗,期間就會接受屈梭多模的講課。下文摘自其中一篇論到基督教信仰和道德的講課,屈梭多模在這篇講課中勸勉讀者要在信心和生活上效法保羅:7
你是否看見保羅的忠心?你是否見到他用這些事向我們證明,從前他的所作所為是出於無知?你是否明白他怎樣藉著自己對這些事的經歷,叫我們知道他可稱得上是配得從上而來的恩待,被引導走上真理之路?神滿有美善,發現出於好意的靈魂因著無知而走差,不會坐視不理,或由得那靈魂孤身犯險,卻是會向那靈魂表明一切從神而來的美善,神在一切關乎我們得救的事上都不會出錯……
親愛的,你是否看見那改變有多大?你是否發現保羅脫胎換骨?你是否明白他得著神慷慨賜下的好處後,怎樣充充足足獻上自己的一份?——我是指到他的熱情、熱心、信心、勇氣、忍耐、高尚的思想,及無所畏懼的意志……
我勸你要效法他,你現在已應當背上基督的軛,嘗過被納為後嗣的好處;現在從一開始,顯出那種在基督裏的熱心和信心吧,好叫你可以得著更多從上而來的恩典,叫你所得的衣裳變得更亮白,又享受主的豐富恩惠。縱使你從前沒有作過一件好事,縱使你受到罪的枷鎖重壓,基督仍按著祂的美善,判你是配得這些寶貴恩賜。因基督不只是救了你脫離罪惡,叫你因祂的恩典稱義,更宣告你為聖潔,收納你作後嗣。如果基督已首先賜你這些恩賜,如果你領受了這麼多以後,熱切渴望盡上自己的本分,如果你小心保守和管理自己已得的恩賜,那麼,基督怎可能不判定你是配得更多更多?8
這簡單的一段引文正好說明何以宗教改革家會質疑,屈梭多模到底是否相信恩典是白白得來。9不過,我們作出任何結論之前,不妨先按照屈梭多模的處境和假設來解讀他的意思。
屈梭多模假定,屬靈生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,人必須遵守好些(啟示的)規則或指示,才能達致成熟。保羅教導這些規則,更親自作出示範,活出敬虔的生命。屈梭多模好像其他東方教父一樣,不願看到本性受貶抑;因此,屈梭多模的重點在於恩典的醫治能力,而不在於痛苦本身。同一時間,屈梭多模堅持,漠不關心和疏忽就是屬靈生命的致命傷,又是亞當和夏娃所犯的罪。故此,屈梭多模勸告讀者,要心裏火熱追求信心的恩賜。
屈梭多模在詮釋聖經和屬靈學方面,都受到道成肉身的原則引導,而道成肉身是神體貼人的作為。10神先發動愛,用上人的方法,來造福有限的受造物,因而產生神和人的合作,那種合作不會貶低人付出的價值。故此,凡有聖靈內住的人也可以自由與恩典合作,締造可以得著更多屬靈幫助的條件。
結論
保羅的生命教導我們哪些關乎恩典的事?第一,保羅的生命教導我們恩典的源頭——美善又憐憫人的神,在基督裏先發動愛,努力與任性的受造物重修關係,恢復共融。神所發動的愛也是令人稱義的愛,叫人真正得以被收納進入神家。第二,恩典必定是人謙卑地白白領受。第三,正如魏樂德(Dallas Willard)指出,恩典並不反對努力,恩典只是反對賺取的心態。
最後,保羅的生命也成為恩典的模範,因而激勵後來追隨基督的人。此處我們看到兩種傳統出現分別,對於屈梭多模來說,保羅的生命可以激勵初信者,他們是新造的人,不再背負自己過去的罪惡重擔,現在可以靠著恩典,活出從前以為不可能做到的德行。另一方面,隨著時間推進,奧古斯丁越來越不相信,天國這方的人可能活出德行高尚的人生。所以,保羅不是美德的典範,而是屬靈人的模範,奮力對付肉體的內在掙扎。保羅的生命可以激勵掙扎的人,因為他們得救不是本乎自己達致完全,卻是在於神的憐憫。
註釋:
2. 根據Vladimir
Lossky, The Mystical Theology of
the Eastern Church (Crestwood, NY: St. Vladimir’s Seminary Press),「功德的觀念與東方的傳統格格不入……東方教會的屬靈著作中極少會碰到這個字,其意義亦與西方教會所指的不同。情況何以會這樣,可見於東方神學對恩典和自由意志的普遍態度。自奧古斯丁的時候起,恩典和自由意志的問題在西方變得刻不容緩,但在東方教會中,那問題卻從未如此迫切。東方的傳統從不分割這兩種元素:恩典和自由意志是同時彰顯,不可以抽離其一來思想。」(頁197)
3.
Augustine, Four Anti-Pelagian Writings.
John A. Nourant and William J. Collinge trans., FC 86. Washington, D.C.:
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, 1992, 146.
4. FC 86:146.
5. Augustine, 146-150.
6. Augustine, 11.
7. 在這段引文之前的段落,屈梭多模簡略介紹了保羅的人生:保羅信主前,逼迫教會,殺害基督徒,到處惹事生非。後來,保羅遇上慈愛的主,便擺脫黑暗,走上真理之路。他馬上受洗,得以洗淨自己從前的罪惡。
8. John Chrysostom, Baptismal Instructions (ACW 31.) Paul W.
Harkins trans. Mahwah, NJ: Paulist Press, 1962, 70.
9. 屈梭多模特別指出,保羅後來的行動表明他配得著神的善待。後來,屈梭多模確是說過,慕道者領受恩典之前,「沒有作過一件好事」。
10. 見Robert Hill, “The Spirituality of
Chrysostom’s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,”
Journal of Early Christian Studies 5:4,
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, 1997, 576。
作者簡介
格立(Michael Glerup)博士擔任《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》(ACCS)的研究及策劃編輯,該詮釋叢書共有28冊,是跨宗派的教父釋經書。由InterVarsity
Press出版,目的是連繫不同的基督教傳統與古代基督教思想,促進兩者的交流。網址:www.ancientchristian.com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