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

細味深嚐:默想卡拉瓦喬之「以馬忤斯的晚餐」

貝朱麗葉(Juliet Benner

譯者:紀榮神



「到了坐席的時候,耶穌拿起餅來,祝謝了,擘開,遞給他們。他們的眼睛明亮了,這才認出他來。」(路二十四30-31

  卡拉瓦喬(Caravaggio)原名叫梅里西(Michelangelo Merisi),1573928日出生於意大利的卡拉瓦喬,今天的人習慣用他出生地的名字稱呼他。卡拉瓦喬被譽為十七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畫家之一,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受到拉斐爾(Raphael)和米開朗基羅(Michelangelo)二人作品的啟發,為私人的雇主工作幾年後,便遷到羅馬,在那裏接受委任,為法國聖路易大教堂(San Luigi dei Francesi)的康塔瑞里龕室(Contarelli Chapel)繪畫畫像。

  卡拉瓦喬的藝術是革命性的,他蔑視傳統將宗教對象理想化的詮釋,反而以熱情和令人共鳴的筆觸,繪畫出現實世界中的普通事和普通人。卡拉瓦喬選用現實生活中的人、物作為描摹的對象,再加上稱為「明暗處理」(chiaroscuro)的技巧,即是光暗對照的運用,使到畫像的背景富於戲劇性,令人觸景生情,再將繪畫的對象置於背景中間。卡拉瓦喬先畫出陰暗,再選擇照亮幾處地方,引導賞畫的人直接面對自然中超自然之處。

  卡拉瓦喬會直接將生命繪畫在畫布上,不會先作草稿,其激情即興的風格可以反映出他自己的人生。卡拉瓦喬是備受爭議、脾氣暴躁的人物,為人處事不顧後果。經常有人見到他在公眾場所拔劍,與人打鬥,又曾多次入獄,最後不得不逃離羅馬,成為亡命之徒。卡拉瓦喬39歲便離世,死時孤苦伶仃,被人遺棄。然而,卡拉瓦喬的作品却很有影響力,不斷令人記得神的恩賜和恩典。

   神的恩典可以透過很多不同途徑臨到我們。教會長久以來教導我們,聖禮(洗禮和聖餐禮)、聖經和講道,都是我們可以經歷到神恩典的途徑。不過,途徑其實還有更多,包括藝術、想像力、大自然、友誼,源源不絕——包括任何可叫我們感到神真實同在之物。神所賜下的,只要可以揭示神的真理、美善和同在,就可成為恩典的途徑。

  很多世紀以來,運用想像力描繪聖經故事,成了基督徒敬拜經驗的重要一環。宗教改革之前,藝術家會受教會委託繪畫和雕刻一些作品,藉以提升敬拜者的靈性。那些作品看上去美侖美奐,內裏又蘊含深邃的屬靈意義,不斷以僅僅用文字所無法表達的方式觸動我們。那些作品超越視覺和物質的層面,引導我們意識到神的實在——進到屬天的超自然境界。

  卡拉瓦喬於400年前繪畫,運用神賜給他的創意想像力,引領賞畫的人進入這境界。卡拉瓦喬的油畫邀請我們用盡自己一切的感覺,省察神與我們同在,接近神的奧秘。卡拉瓦喬於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強調,只要我們屬靈上得以調整,就能夠在日常生活的事件中經歷到神。我們意識到生活中的神聖,尋常的經歷也會得著轉化。 

  今期《靈深一席談》的封面內頁名畫是「以馬忤斯的晚餐」,畫作的真跡現放置在倫敦國家畫廊內。這幅畫於1601年完成,繪畫耶穌復活後向兩個門徒顯現的一刻,二人驚覺那與自己一同用飯的人竟就是復活了的耶穌。整件事情記載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35節,請花一些時間默想這段經文,想像你自己身歷其境——聽見三人的對話,看見耶穌的舉動和兩個門徒的反應。請投入你的一切感覺,整個人來到現場。然後,請多用一些時間,仔細欣賞今期封面內頁卡拉瓦喬的名畫。 

  經文講到在以馬忤斯的路上,革流巴和他的同伴遇上一個陌生人,與他們一同上路。路途上,三人談到好些事件,像是耶穌被釘十字架、空墳墓,及他們對以色列得贖的盼望等。他們抵達以馬忤斯的村莊時,那陌生人接受他們的邀請,留下與他們一同用餐。那人拿起餅來,祝謝,再擘開的一刻,兩個門徒的眼睛就明亮了,憂傷的心靈中綻放一道啟示的光來。二人大吃一驚,驚歎不已,馬上回到耶路撒冷,向其他門徒宣佈耶穌已經復活。

  卡拉瓦喬筆下的耶穌坐在桌子旁邊,兩位門徒坐在祂的左右。耶穌的右面又站著一個僕人,或是店主。那一頓是普通人的家常便飯,店子的房子也很普通。背景一片漆黑,場景從黑暗中湧現,人物則畫在最前方——這是一種藝術手法,迫使賞畫的人注視畫中的人物,我們馬上便投入了這幅畫中。

  這一幕的角色和桌子的擺設都受到一道從上而來的光照明,顯得格外強烈。那道光的來源不明,似乎是超自然的光,像是表示那驚人的啟示發生之時,神亦真實臨在了。那道光令人想到,儘管畫中的場景十分普通,不可思議的事卻發生了。耶穌不再是死人,已復活了!

  耶穌位於畫中間,身體前傾,走出黑暗,進到光明,在光中清楚可見。祂的左手放在自己的餅之上祝謝,桌上共有三塊餅——用餐的人各有一塊。耶穌的右手伸出畫外,向我們伸過來,影子剛好落在正在祝福的左手上。耶穌雙手的動作使到全幅情景融為一體,又使到門徒認出祂來,成就那驚人的一刻。  

  耶穌被出賣、釘十字架前,最後晚餐的一夜,門徒曾見祂作過同樣的動作。此處我們得以一睹聖餐儀式的完美典範。耶穌的手從陰暗處向我們伸過來時,祂似乎是說:「我就是生命的糧……這是我的身體,為你們擘開……你們應當如此行,為的是記念我。」這幅油畫表明,沒有甚麼可以攔阻這邀請,那張桌子大開,耶穌清楚可見,擺出歡迎的姿勢,心意絕不含糊。可是我們有時卻不願意走近。有幾多時候,我們肉體上走近,心靈上仍是留下自我幾分,不肯完全沐浴在那世界之光中。請停下來一會,想想你會怎樣回應耶穌的邀請。你立起了哪些障礙,叫自己與祂保持距離?在哪些方面你不肯完全投入,與主一同進餐?

  注視耶穌的臉片刻。這張臉與祂釘十字架前的另一些彌賽亞描繪何其不同!這是一張年輕人的臉——飽滿、清新、安詳。臉上流露個人風格,令人想到這是按真實人物作描畫。這是普通人的臉,毫不顯得偉大或富有英雄色彩。這是復活基督的臉,受到復活的改造,與藝術史上的耶穌可分別出來。耶穌並非看著我們,而是低頭望向自己面前的餅,然而我們卻很想看祂的臉。那道光吸引我們注視油畫的中心,望向耶穌本人。耶穌這張臉怎樣向你說話?你在當中看見甚麼?是邀請?是拒絕?是蔑視?還是愛?

  我們再看看兩個門徒的反應,右面的那門徒用力張開雙手,擺出吃驚的姿勢,令我們想起耶穌被釘上的那十字架。那門徒的左手穿越了油畫的框架,伸向觀賞者的世界,實在難以忽略不見。那門徒身上掛著一個貝殼,乃是朝聖者的象徵,又令人想到他遇見耶穌之前,是以打魚為業。同一道超自然的光照亮他的側面,突顯他普通粗糙的身型。那門徒沒有直視耶穌的臉,他注視的焦點似乎是耶穌那正在祝謝餅的手。再次,這動作強調那非凡的啟示一刻,而那門徒有分參與其中。

  左面的門徒位於最前方,也如同前一個門徒一樣嚇了一跳。他雙手抓緊椅子的把手,把自己推離桌子,表現出他的吃驚。那一刻實在太驚人,難以有其他反應。那門徒的右手肘有一塊細小的白布,非常突出,刺入我們的眼簾。那人的椅背被擠出了框架之外,因為他猛力把那椅子向我們的世界擠過來,你幾乎可以聽見椅子與地面磨擦的聲音。畫中所見的也是他的側面,他同樣望向耶穌的手,目瞪口呆,驚訝不已。兩個門徒的額頭也稍微向上,眼神流露難以置信的神色。假如這是卡通,我們更可以想像他們的頭上會出現感歎號!那人是耶穌!基督復活了!

(卡拉瓦喬的) 油畫表明,沒有甚麼可以攔阻 (耶穌的) 邀請,那張桌子大開,耶穌清楚可見,擺出歡迎的姿勢,心意絕不含糊。
[Caravaggio’s] painting shows that there are no barriers to [Jesus’] invitation. The table is wide open; Jesus is clearly visible, his welcoming gesture unambiguous in its intention.

  耶穌怎樣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向你顯現?你如何意識到那些時刻?你作出了怎樣的回應?路加福音的記載寫到,此處所見的這兩個門徒遇見耶穌之後,馬上跑去告訴其他人,而埋沒收藏。你是否也是這樣回應?

  這場景中還有一個人,似乎意識不到那時刻有多重大。僕人看著耶穌,察看耶穌的舉動,但既不是從門徒的角度,亦不是從我們的角度。僕人錯過了耶穌那姿勢有多重要,因他從不曾與耶穌共進晚餐。然而,他又似乎察覺到門徒的興奮,臉上流露好奇和疑問,側身向耶穌靠過去。那僕人出場,令我們想到自己有時也像那人一樣——沒有完全投入,只是稍感好奇,卻是猶疑不決。僕人的影子投射在耶穌背後的牆上,但仍無法掩蓋或損害耶穌的光輝或那事件的戲劇性。僕人的影子成了場景的一部分,因此我們的猶疑、疑問和懷疑,都可以成為場景的一部分。耶穌神態自若,看來將所有光明與黑暗的元素和張力都承托起來。

  桌子鋪上閃亮的白布,光彩奪目,其上放上晚餐的食物。卡拉瓦喬精心地繪畫所有細節,一絲不苟,因全部都十分重要——肉、水果、餅、酒,及三人各自的容器。果籃畫得非常逼真,果子帶有瑕疵和蟲洞,籃子看來快要跌下來,令我們巴不得馬上伸手過去扶一把。基督的祝福令桌子上平平無奇的東西都變得神聖和特別。那是恩典的時刻,兩個門徒都領受到恩典。

  請隨著畫中白色的部分和面容所營造的動向,看看這些效果怎樣產生一致的節奏,叫你的眼睛隨著轉動:先留意耶穌的臉,再望向下面看到祂的左手,再看右面門徒的臉和雙手,然後越過那張白色的桌布,望向左面門徒袖子上的白點,再望向上面僕人的白臂巾和白帽子,最後回到耶穌身上。加上三個主角的姿勢,以及那籃子搖搖欲墜的水果,這一切都迫使我們注意,將我們拉入場景之中。耶穌位於油畫的中間,把一切結合起來,畫中的一切叫我們集中注意力,迫使我們細察這幅畫向我們作出的呼喚。

耶穌怎樣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向你顯現?你如何意識到那些時刻?你作出了怎樣的回應?
How has Jesus been present to you in the ordinary events of your life? How aware were you of those moments? How have you responded?

  耶穌不但邀請我們分享這啟示,還邀請我們與祂一同進餐。桌子旁邊留有空位,足夠我們拉一張椅子過去,與他們一同坐席。耶穌伸出一隻手,向我們各人發出邀請。請想想下次你參與聖餐時,畫中呈現的真理可以怎樣轉化你的參與。在聖餐的桌旁,耶穌的同在有多真實?得知耶穌真的同在後,你會否發出喜樂的驚歎和讚美?

  卡拉瓦喬畫出這項聖經記載,這幅畫成了恩典的途徑,因這幅畫叫我們明白到神的真理和美善。這幅畫不只是恩典的途徑,本身更是一份恩典,是一份禮物。卡拉瓦喬的油畫打開了一扇窗子,叫我們經歷到復活基督的同在。你更深入反思這段經文和這幅畫時,可細想一下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經歷到神的同在。願你帶著感恩和喜樂的心,迎向你人生所有的經歷,因為神會在每一項經歷中與你同在。


作者簡介
貝朱麗葉(Juliet Benner)是一位屬靈導師和退修師傅,又兼任加拿大安大略省咸美頓市藝術館(Art Gallery of Hamilton)的講解員。她對於藝術和靈命培育尤感興趣,特別注重怎樣運用圖像和宗教藝術協助禱告。她的電郵地址為julietbenner@sympatico.ca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